知乎有个问题,像一阵清风,让人看了心中温暖,叫做“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这是那种我们通常不会想起、但经人提示就会心领神会的感受。类似的,还有比如“我为什么喜欢看云”,记得是一个来自豆瓣网的话题。听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真是太闲了。
然而我们不就该有那么一份闲心,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喘息和休憩吗?
有一些事物,触动的是人的心灵。
保持一份闲心,保有心灵的敏感吧!
那么,朋友,你可以一面播放这首歌,一面读读下面这篇文章~
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 - 中国最爱儿歌经典一
大菠萝盖儿 的回答,是一个偏技术性的分析——
第一个原因大家都说了:这首歌的曲子是用小调五声音阶谱写,天然带有忧伤的基因。曲子是一首歌的灵魂,必然能决定歌曲的基调。
给这首歌作曲的是著名红歌作曲家刘炽老爷子,《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著名歌曲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还有一个身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徒弟,后者一曲《黄河大合唱》气吞山河。
另外一点,这首歌的歌词其实也很有特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把北海公的景色写的如诗如画,让人仿佛身在其中一般,而且并没因为是儿歌就写的特别稚嫩,相反“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这样的句子有一种把儿童当做小大人尊重的感觉。
作词的是著名的填词大师乔羽老爷子,大家耳熟能详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刘三姐》、《人说山西好风光》、《牡丹之歌》、《难忘今宵》、《大风车》等等都是老爷子的作品,没有一首不是经典。
第三,这首歌是1955年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这部电影本身讲的就是小学班集体里的学生热心帮助班里的两名后进学生,最后大家一起加入少先队、带红领巾的故事。剧情本身积极阳关又感人,充满正能量。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作为电影的插曲,本身必然要与电影的基调一致,所以我们能从歌曲里听出阳光活泼又感人忧伤的矛盾感,正是这种矛盾感缔造了这首歌独一无二的美。
最后一点。这首歌代表了几代人的童年甚至少年,从1955年横空出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哼哼几句。歌曲本身被录入小学音乐教材,歌词还被小学语文教材引录,很多八零九零后都该记得这张课文插图: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电视剧《正阳门下》,韩春明和苏萌就去过北海公园划船,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也多次在剧中响起,引起几代人的共鸣:
我们为什么共鸣?因为我们怀旧!
我们为什么怀旧?因为现在过的不如小时候/年少时开心快乐。……
冬心 的回答,例举了另一首耳熟能详的抒情歌曲《红蜻蜓》,情感的氛围一下子更浓郁了——
日本的童谣《红蜻蜓》,有一种王维“辛夷邬”的感伤:
晚霞中的红蜻蜓,请你告诉我,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
提起小篮来到山上,桑树绿如荫,采到桑果放进小篮,难道是梦影?
十五岁的小姐姐,嫁到远方,别了故乡久久不能回,音信也渺茫。
晚霞中的红蜻蜓呀,你在那里哟,停歇在那竹竿尖上,是那红蜻蜓。
红蜻蜓音乐:亚洲天使童声合唱团 - 天使在唱歌
lacent 的回答,在做背景分析。他的大意思《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对七八十年代大部分生于乡村的一代人的现代生活启蒙。这也不无道理——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首歌是对占据了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少年的现代化生活的启蒙。
我在农村长大,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80年代中期,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那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对我们解释这首歌的背景时说,北京的一群少先队员,放学做完功课以后,结伴去北海公园划船时唱的,北海公园很大,风景很好,有红墙黄瓦,绿树白塔。
这番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歌声带来的欢乐还在其次,那描绘的现代化城市学生生活的情景,是我羡慕至极的。
作为一个土鳖,一年父母带着去一次县城才能见到公园,而且是破破烂烂的小公园,没有湖面和小船,没有白塔和杨柳。人家的作业叫“功课”,听起来就高大上,人家可以放学就随随便便去逛公园,划船,还边划边唱歌,还是用好听的普通话唱。而我回家就是干活加玩泥巴,唱又土又污的童谣,用掉渣的土话唱。
这歌声描绘了一个我身边没有的,但是却有可能追求到的,美好至极的世界。
从此以后,就树立了要好好读书,将来出去闯一闯,也要过上这种生活,还要娶个这种从小活泼可爱的女少先队员做老婆的想法。
当然,最后娶的还是和我一样的农村土鳖。
除了这首歌,七八十年代的义务教育(其实更早以前也是),很多都是现代生活的潜移默化,课本上的插图和大多数生活描绘,对农村孩子是极具吸引力的,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书给我打开了新世界和现代化的大门。
而今在大城市,过上了小时候羡慕至极的生活,也让自己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过上了自己小时候想要却不可得的生活。再想起当年自己小时候的这种情怀,快乐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一个心怀美好,奋发向上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心里充满憧憬的年代,那是一个生活逐渐富裕,现代化一步一步朝我们走来,看得到光明和希望的年代。从物质生活上说,并没有现在这样充裕,但是那种心态,那种对幸福的期待和憧憬,无与伦比。
可惜,这样美好的心态,和我的少年时代一样,一去不复返。
不知道现在农村的小朋友,还有没有这么强的对比和震撼。
教父 的回答——
我不谈曲调,因为不懂,我只谈词。
这首词,目前是被严重低估的,我给予他我生平最高的评价,这是一首应该载入史册,让所有文人乃至政客都学习和膜拜的词。
这么夸张吗?
我们从论语里面的一句话说起,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聊天,孔子问各个弟子你们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谈了一下,有人说给我个国家,我几年把他搞强大,有人说给我个小国家我几年把他搞富裕,有人说我要做个小司仪把皇上伺候好就行。然后到了小曾,他的回答和别人不一样,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大概就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好友、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高度称赞,说这也是他的理想。
孔子描述的古代的最高理想场景,在现在,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里面写的那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盛夏季节,祖国的花朵们做完了功课,去湖里划船,绿树红墙白塔,迎着太阳,吹着凉风。这就是五十年代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对幸福生活的最朴素的理解。这个理想,放在今天,也同样未变,这就是党的初心。
我们个人乃至社会的理想,每个人每个学说每个流派都不一样,有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政治家的天下大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农民朴素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社会学家的进步和秩序,有政治家的发展和稳定,还有圣母的爱与和平。但是总的来说理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社会。自我就是个人要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社会就是国家和平安宁繁荣强大。当今的五位一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谈的,不同的是把社会层面又分成了经济、政治和生态或者国家等维度来说。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词,通过一个场景,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包含进去了
个人理想层面,孩子意味着有妻有子,家庭幸福和睦;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说明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孩子还很听话,主动做完作业;孩子在湖里划船说明我们的孩子不像旧时代放牛郎,业余时间不用去捡柴火捡煤球。绿树红墙白塔说明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好,生态文明,并且还反映出国家安定,没有战争。
这首歌写于1955年,那时候我们抗美援朝刚取得胜利,打了几十年的仗,从旧时代走向了新时代,没有人比当时的人更能了解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幸福了,幸福就是歌里写的那样。
孩子意味着传承和未来,用孩子的视角写幸福的生活,和论语里以自己的视角写个人理想,我更喜欢后者。
多说两句,这首歌如果每个政客每天都唱一遍,我觉得世界和平指日可待。
对于国人而言,这首歌和国歌,每天要唱一遍,这首歌告诉我们要珍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下的幸福生活,国歌则是让我们时刻告诫自己要居安思危,要强大自己,要用鲜血保护我们的幸福生活。
儿歌,真是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