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再别康桥》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刚好有上过这篇课文,也有做过一些浅的研究。我主要觉得诗人写这首诗可以通过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来映射,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上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一生去过三次欧洲,“一别康桥”发生在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这个时期对于徐志摩是十分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徐志摩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并学习写新诗,作为诗人的徐志摩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爱情上,徐志摩在这里第一次与林徽因相识,当时徐志摩23岁,林徽因16岁。徐志摩对林徽因是一见钟情,无法自拔,甚至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婚,一心一意去追求林徽因,但是由于林徽因的父亲的干涉,把女儿带回国去,想断开两人的联系。独自一人在康桥的徐志摩为了追随林徽因,毅然回国,告别康桥。这就是“一别康桥”之时徐志摩的心情,如果用诗中一句来形容的话,就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所以,诗的2、3段正是描绘了25岁的徐志摩的心情,而我们要注意,徐志摩写《再别康桥》的时候自己是31岁,已经是中年的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桥那个曾经发生过如此美好回忆的地方,他一定十分怀念当时的人包括当时的自己。徐志摩用最简单却又最美的词来形容那一段岁月、那一次初见或是当初的自己,所以他的意象用的十分单纯、温柔。我们可以再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感觉。特别是2、3段最后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种近似大白话的告白,也暗示了作者的年龄段与多情又单纯的情感。   徐志摩追寻林徽因回国后,作为诗人的声名大振,但是在爱情上却苦苦得不到林徽因的答复。这让徐志摩十分苦闷,这时,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出现了,她就是陆小曼。陆小曼是一个才情兼备的女人,也是当时有名的交际花。徐志摩与陆小曼互相欣赏、一拍即合。但是,两人之间从恋爱到结婚却是十分艰难的。因为陆小曼与徐志摩恋爱的时候,陆小曼已经结婚,所以,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婚外恋。在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才能最后走到一起。本来,好不容易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了,但是婚后生活却并不如意。徐志摩时常觉得力不从心,并不快乐。加上,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新月社”也渐渐沦为上流的高级俱乐部,渐渐消磨了诗人的心性。所以,在这样一个爱情和理想营造的“彩虹似的梦”中,也产生了一种失望与梦想破灭之感。   对爱情的失望之后,便是对一切的怀疑。于是诗人发出了第五段的疑问:“寻梦?”这是作者在失望之后对一切的怀疑,也是对自己的叩问。下面便是不堪重负的“出走”:“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他想一走了之,“向青草更青处”不就是说往更远处更深处逃避吗?诗人甚至幻想了“出走”之后轻松:“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多美的场景啊,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单纯与美好。但是很快诗人便清醒过来:“但我不能放歌。”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一则是一种无奈,二则是一种纠结。最后,诗人回归现实,意识到很多事无法回到原点,人生中也有太多的无奈。此时,也许诗人是哽咽的,也许诗人是决绝的,也许诗人是豁然开朗的。他选择沉默地告别康桥,告别他的过去,告别他的青涩与轻狂,告别他的失望与无奈,告别一切。   所以,经历了这第二次告别康桥的心灵旅程,他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候那个潇洒的自己,说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这一个小小的“再”字,包含了太多的作者的情感,《再别康桥》已经不仅仅是再一次告别康桥这个地方这么简单,还包含了很多诗人难忘的经历与最后的愿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