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知识,包括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也有译作“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人们,当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名称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少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
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指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的研究。他们对小学生作了~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
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得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当然,实际教育情境里的教师期望,并不是由假信息诱发出来的,而是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观察而获得的确切信息引起的。
不过,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